2025/07/20 年度講座(三)
劉士愷 醫師:「情緒調節的發展、問題評估與處置— 兼談音樂治療的介入」
撰文者:陳妤謙
東海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治療組
本場由劉士愷醫師主講的講座,從兒童精神醫學的角度出發,探討情緒調節的發展歷程、大腦機制、不良童年經驗的影響,以及音樂治療的應用潛力。劉醫師首先指出,情緒調節的歷程同時涵蓋神經、心理與社會層面,並受到依附關係、語言發展和同儕互動等因素影響。孩子從嬰幼兒期到學齡前,會逐步發展出自我安撫、情緒轉換與延遲滿足的能力。從神經層面來看,邊緣系統與前額葉的協作是情緒調節的關鍵;而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,因大腦長期處於威脅狀態,理性調節功能會受到限制,需要透過「由下而上」的方式重建安全感。音樂治療作為感官導向的介入手法,能藉由節奏、旋律與人際互動促進神經可塑性、社交連結與情緒穩定,特別適合語言表達受限的兒童。劉醫師也建議,未來音樂治療研究應加強跨領域合作、採用嚴謹設計,並明確界定音樂治療與介入的差異,以建立兼具臨床效益與科學依據的實證基礎,為未來專業發展與研究開啟更多可能。